中藥活性成分是其發(fā)揮臨床療效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以親和色譜或親和質譜為核心,構建了系列在線活性篩選平臺,從中藥中獲取了大量的活性成分。然而,這些篩選體系通常以化學成分響應值的降低或者探針底物響應值的升高為標準判定活性配體。由于未能實現(xiàn)配體-蛋白質復合物的直接檢測,并且難以評估配體與蛋白質的結合強度,篩選出來的化合物往往是活性較低的常量成分。此外,各類非特異性結合還導致了大量假陽性結果的發(fā)生。為了克服傳統(tǒng)方法的缺點,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現(xiàn)代研究中心屠鵬飛/宋月林研究團隊在前期創(chuàng)建在線能量分辨質譜(Anal Chem, 2019, 91, 15040; Anal Chim Acta, 2017, 953, 40)、肽圖分析(RSC Adv, 2022, 12, 9868)以及“代謝組-蛋白組”雙組學同步分析方法(Anal Chim Acta, 2019, 1069, 89)的基礎上,建立了柱后注射-液相色譜–能量分辨親和質譜系統(tǒng)(PCI-LC–ER-AMS),同步檢測(1)潛在配體響應值是否降低;(2)蛋白質響應值是否降低;(3)配體-蛋白質復合物相關離子是否出現(xiàn);(4)配體-蛋白質結合能力強弱。通過“四合一”測定,實現(xiàn)中藥中活性成分的高效、準確篩選。該研究以細胞色素C(Cyt C)為示范,采用PCI-LC–ER-AMS從中藥中“鉤釣”活性配體,并成功應用于常用中藥黃芩中Cyt C配體的在線篩選,從黃芩中捕獲24個潛在活性成分。進一步利用分子對接、表面等離子共振(SPR)、紫外-可見光譜(UV-Vis)以及細胞活性驗證等手段對潛在活性進行驗證,結果表明篩選捕獲的化合物均能與Cyt C結合,并且結合能力與相應的OCE值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
該團隊建立的具有“四合一”檢測性能的PCI-LC–ER-AMS平臺,實現(xiàn)了中藥中Cyt C配體的快速、準確篩選,為中藥中活性先導化合物的高效發(fā)現(xiàn)提供了有力工具。相關研究結果以Online ligand screening for cytochrome C from herbal medicines through “four-in-one” measurement為題發(fā)表在中科院一區(qū)Top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https://doi.org/10.1016/j.phrs.2024.107406)。相關方法已申請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枺?024113073930)
中藥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婷和張珂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屠鵬飛教授和宋月林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2474202和82030114)、中央高?;究蒲谢鹳M(2024-JYB-JBZD-052)以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y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藥分析學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