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11月23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內經》論汗證,全文如下:
《內經》論汗證
《內經》認為,汗為人體之津,屬于人體五液之一,《靈樞·決氣》云:“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汗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素問·評熱病論》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本身為人體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其形成的機理在于陽氣蒸發(fā)陰津所致,正如《素問·陰陽別論》所云:“陽加于陰謂之汗。”但若汗出過甚、自汗不止、夜間盜汗或當汗出而不出皆為病理現(xiàn)象,從而形成汗證?!秲冉洝分兴摵棺C涉及的名稱較多,如“魄汗未盡”、“炅汗”、“絕汗”、“灌汗”、“奪汗”、“漏泄”、“汗注不止”、“汗大泄”等皆為病理因素導致的汗大出;“腎病者……寢汗出”,寢汗即為夜間盜汗;亦有“夏暑汗不出”、“身熱無汗”等皆為當汗出而無汗的病理現(xiàn)象。
病因病機
由于汗形成的機理在于“陽加于陰”,故汗證的關鍵病機則在于陰陽失調,即陽偏盛或陰偏虛,因此陽可擾動陰津而為汗證;陰偏盛或陽偏虛,則陽氣失固亦可為多汗;但若外邪束表,陽氣失宣或陽氣郁阻則無汗?!秲冉洝氛J為導致陰陽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又總不外內因、外因之途,從臟腑而言,雖《內經》有“五臟化液,汗為心之液”之說,但又不僅僅只與心有關,與肺、肝、脾、腎均有關系。
感受外邪
《內經》認為導致汗證的外感病因主要有暑、熱、風、濕之邪?!端貑?middot;生氣通天論》云:“因于暑,汗,煩則喘喝。”《素問·舉痛論》曰:“炅則腠理開,營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矣。”張志聰注云:“天之陽邪,傷人陽氣,陽氣外泄,故汗出也。”《靈樞·營衛(wèi)生會》云:“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wèi)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命曰漏泄。”張介賓注曰:“風為陽邪有外熱也。熱食氣悍,因內熱也。熱之所聚,則開發(fā)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衛(wèi)氣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素問·痹論》曰:“其多汗而濡者,此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高世?蛟疲?“其人身亦陽氣少,陰氣盛。濕,陰類也。陰氣盛而逢濕,是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濕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汗不出而熱。”論及表有邪而無汗之證。《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汗出偏沮。”謂應汗而半身無汗,因邪氣阻滯,正氣不能周行全身所致。
內傷因素
《內經》認為導致汗證的內傷因素主要包括情志失調、過勞飽食等。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使臟腑陽氣內動或臟腑之氣升騰散越,進而導致陰陽失調發(fā)為汗證。正如《素問·經脈別論》云“飲食飽甚”、“驚而奪精”、“持重遠行”、“疾走恐懼”、“搖體勞苦”,分別發(fā)為“汗出于胃”、“汗出于心”、“汗出于腎”、“汗出于肝”、“汗出于脾”之證。
分類
《內經》對汗證的論述內容豐富,后世醫(yī)家通過研究,具體的分類方法亦有不同。結合汗證發(fā)病癥狀及病因病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熱甚汗證
《內經》稱為炅汗或者大汗、汗大泄?!端貑?middot;舉痛論》、《素問·生氣通天論》均指出暑熱病邪為患,而致熱甚汗出。王冰注云:“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腠理開發(fā),榮衛(wèi)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矣。”《素問·瘧論》亦云:“夏傷于大暑,其汗大出。”《靈樞·經脈》云:“胃足陽明之脈……溫淫汗出。” 張介賓注云:“熱蒸于表則津泄,故腠理開而汗出。”皆指出暑熱導致人體陽氣偏盛,腠理開而致汗證。其特點為多發(fā)生在暑熱季節(jié),陽熱太盛,汗出甚多。
風熱汗證
《內經》稱為漏泄,此證外感風邪而體內有熱,風熱共致而汗出如漏,發(fā)為漏汗。《靈樞·營衛(wèi)生會》云:“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外受于風,內開腠理……故命曰漏泄。”另,《素問·風論》有“漏風”證名,同漏汗基本相同。其特點為風邪襲表后而發(fā),汗出往往與惡風并見。
陽虛自汗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發(fā)汗也”;“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張介賓注云:“肺脈……若?X而散,則肺虛不斂,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陽,故不可更為發(fā)散也。”此證亦可由濕氣盛導致,如《素問·痹論》云“陽氣少,陰氣盛……故汗出而濡也。”體表之陽,腠理固密,若體表陽虛或肺失宣降,腠理開張,發(fā)為陽虛自汗。其特點為汗出淋漓,如水出不止。
盜汗
《內經》稱之為“寢汗”。其機理有二:其一,《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腎病者……寢汗出,憎風。”王冰注曰:“腎邪攻肺,心氣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出……汗復津泄,陰凝玄府,陽爍上焦,內熱外寒,故憎風也。”由此,此處經文所論盜汗,由腎氣虛與腎陽虛所致。其二,《素問·評熱病論》云:“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指出因陰虛,虛火內擾,津液不能收斂亦可發(fā)為盜汗。兩者皆有睡眠時汗出而醒后汗止,但兼癥多有不同。腎陽虛盜汗多兼見脛腫、喘咳、身重、憎風等癥;腎陰虛盜汗多兼見心煩口干、五心煩熱、舌紅苔少等癥。
絕汗
《靈樞·經脈》云:“六陽氣絕,則陰與陽分離,離則腠理發(fā)泄,絕汗乃出。”張介賓注云:“汗本陰精,固于陽氣,陽氣絕則陰陽離決,而腠理不閉,脫汗乃出。”陰陽離決,陽氣將脫。其特點為見于危重病人,汗出淋漓,其汗如珠如油。
臟腑汗
除去前文論述的肺氣虛灌汗、腎陽虛寢汗,《內經》還有以下數(shù)種臟腑汗證。
心病汗出 驚嚇而致心神受損,心液外泄而為汗證。《素問·經脈別論》云:“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此證汗出可兼見心悸、怔忡、多夢等心神失養(yǎng)之癥。
肺病汗出 邪熱蘊肺,迫精外泄而為汗證。《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亦云:“肺脈……緩甚為多汗……頭以下汗出不可止。”肺熱而致汗出與肺氣虛所致灌汗機理不同,此證頭以下汗出不止,可兼見咳嗽、哮喘、肩背疼痛等癥。
肝病汗出 過勞傷筋、恐懼傷魂均傷肝,肝傷而汗出?!端貑?middot;經脈別論》云:“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此證汗出可兼見目澀、口燥咽干、兩脅隱痛等肝陰虛之癥。
脾病汗出 勞倦耗氣傷脾,脾氣受損,腠理開合失司而汗出?!端貑?middot;經脈別論》云:“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此證汗出可兼見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等脾氣虛之癥。
胃病汗出 飲食過飽易傷胃,胃氣受傷,營衛(wèi)失和而汗出?!端貑?middot;經脈別論》云:“飲食飽甚,汗出于胃。”此證汗出可兼見胃脘飽脹、納呆不適等胃氣受損之癥。
腎病汗出 負重遠行傷骨傷腎,腎氣虛而汗出?!端貑?middot;經脈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于腎。”此證汗出可兼見神疲乏力、尿頻等腎氣虛之癥。
無汗
《內經》認為其機理有三:其一,陽盛灼傷陰津,導致陰不足,化汗無源;其二,外邪束表,陽氣失宣;其三,邪氣伏遏,陽氣郁阻,導致腠理閉塞而汗不出。正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云:“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余則外熱……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干,嗌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汗不出而熱。”《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汗出偏沮。”此三者所致無汗臨床癥狀多有不同,化汗無源之無汗證兼見舌焦、嘴唇干燥、咽干等癥;表邪所致無汗證兼見頭痛、惡寒、發(fā)熱等癥;陽氣郁阻之無汗證可見半身無汗,日久可致半身不遂等癥。
治療
《內經》所論汗證內容豐富,但由于總機理是陰陽關系,故以調陰陽為主,具體而言,應根據(jù)病因病機分別論治。熱甚汗證當清熱止汗,可選白虎湯類。風熱汗證當疏風清熱以固表,可選玉屏風散加減。陽虛自汗當益氣溫陽斂汗,可選生脈散酌加附子等。盜汗,陽虛盜汗當溫腎止汗,可選《類證治裁》之黃芪湯,藥物組成有黃芪、熟地、茯苓、天冬、麻黃根、肉桂、龍骨、五味子、麥冬、防風;陰虛盜汗當滋陰降火止汗,可選當歸六黃湯類。絕汗當回陽固脫,可選大劑參附湯或參附龍牡湯之類。臟腑汗,心病汗出當養(yǎng)心安神,可選天王補心丹之類;肺病汗出當清瀉肺熱,可選瀉白散等;肝病汗出當滋養(yǎng)肝陰,方劑可選一貫煎等;脾病汗出當補脾益氣,可選補中益氣湯等;胃病汗出當健胃消積,可選保和丸等;腎病汗出當補腎氣斂汗,可選《雜病源流犀燭》所載五味子湯,藥物組成有五味子、山茱萸、龍骨、牡蠣、首烏、遠志、五倍子、地骨皮。無汗,陽盛傷陰者當清熱養(yǎng)陰、潤燥生津,可選增液承氣湯或玉女煎等;邪氣伏遏者當疏表散邪,可選香薷飲或白虎加桂枝湯之類;陽氣郁阻者當通陽行氣,可選補陽還五湯等。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