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李曉驕陽教授課題組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雜志發(fā)表題為“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n Liver Fibrosis: Promising Therapeutic Direction with Significant Challenges Ahead”的學術論文。該成果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醫(yī)學院共同合作完成,系統(tǒng)性論述了表觀遺傳調控模式在肝纖維化中調控作用以及所面臨的研究瓶頸。文章通訊作者為李曉驕陽教授和Huiping Zhou教授。
肝纖維化是多種急慢性肝損傷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必經階段,其病理損傷特征包括肝細胞損傷、炎癥細胞浸潤及膠原沉積等。目前對肝纖維化的發(fā)病機制研究已相對完備,但針對表觀遺傳調控模式治療肝纖維化的策略尚未開發(fā)。本文著眼于表觀遺傳調控模式影響肝纖維化進程的多種內在機制,系統(tǒng)性闡述PPARγ、RCAN1.4等多種基因DNA甲基化修飾在肝纖維化中的重要作用;簡述組蛋白甲基化中“Silencer”H3K27me3、H3K9me2/3、H4K20me3及“Activator”H3K4me3、H3K36me3、H3K79me2/3獨立或協同調控目標基因轉錄并影響肝纖維化的作用規(guī)律;總結組蛋白乙酰化動態(tài)平衡中關鍵酶族HATs和HDACs的調控作用及特異性抑制劑的研究進展及發(fā)展前景;梳理mRNA甲基化m6A及cirRNA、LncRNA、miRNA等多種非編碼RNA調控目的基因轉錄進而影響肝纖維化進程的作用特點。本文著眼于表觀遺傳調控模式影響肝纖維化進程的多種內在機制,強調表觀遺傳在纖維化治療中的特異性及多種調控模式協同作用并為抗纖維化藥物開發(fā)提供全新的思考。
《藥學學報》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APSB)是由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共同主辦,以開放獲?。∣A)模式在其ScienceDirect出版平臺出版的藥學綜合性英文期刊,創(chuàng)刊于2011年6月,主編蔣建東院士,位列JCR藥理學與藥學類別Q1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