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11月16日第五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內經》論痹證,全文如下:
《內經》論痹證
痹者,閉也。痹證指感受風寒濕等邪氣,導致氣血閉阻引起肢體疼痛酸楚、麻木沉重,關節(jié)屈伸不利等癥狀的一類病證。《內經》所論“痹”之涵義主要有:一為病名,泛指風寒濕邪所致氣血經脈閉阻不通的肢體痹;二為閉塞不通之病機。《醫(yī)學入門》云:“痹者,氣閉塞不通流也,或痛癢,或麻痹,或手足緩弱。”
病因病機
《內經》認為,痹證是多種外邪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病因上《素問·痹論》強調“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然而沒有正氣不足亦不會發(fā)生痹證,所以《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云:“血氣皆少則無須,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血氣皆少則無毛……善痿厥足痹。”指出血氣不足,不耐邪襲是痹證發(fā)生的內在因素。因此《素問·痹論》在論述肢體痹時說“營衛(wèi)之氣,亦令人痹乎……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提出外因風寒濕之邪,只有在內因營衛(wèi)之氣逆亂的情況下,才有機會侵入機體而發(fā)生肢體痹。
臟腑痹亦是在先有臟腑之內傷的基礎上痹邪內傳而成。即首先就邪氣而言是肢體痹日久不愈,各在其所主之時復感于風寒濕邪而發(fā)臟痹,說明不僅邪氣存在而且邪氣較盛。另外《素問·痹論》指出:“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在闡述六腑痹發(fā)生的病機時云:“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旨在說明若五臟所藏之神躁擾妄動,必致所臟陰精損耗,正氣不足。而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常,造成腸胃損傷亦是引發(fā)六腑痹的內在病理基礎。因此只有臟腑先傷,風寒濕邪才有內舍之機。
分類
按病因分類
根據感邪偏重和病邪性質之不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
行痹 行痹指以感受風邪為主的痹證,臨床以肢節(jié)?i痛、游走無定處為特點,亦稱風痹?!端貑?span>·痹論》云:“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因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居無定處,故行痹疼痛游走無定處。
痛痹 痛痹指以感受寒邪為主的痹證,臨床以疼痛劇烈、痛處固定為特點,亦稱寒痹?!端貑?span>·痹論》云:“寒氣勝者為痛痹。”因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故痛痹疼痛劇烈而部位固定?!端貑?span>·痹論》亦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著痹 著痹指以感受濕邪為主的痹證,臨床以痛處重滯不移,或頑麻不仁為特點,亦稱濕痹?!端貑?span>·痹論》云:“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因濕性重著黏滯,致病纏綿難愈,故著痹疼痛重著麻木,病邪難去。
熱痹 熱痹指以感受風寒濕邪,若患者體質偏熱,則意產生熱郁濕阻為主的痹證,臨床以疼痛劇烈,痛處紅腫灼熱為特點。《素問·痹論》云:“其為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
形體分類
根據受邪季節(jié)和部位不同,分為五體痹,即骨痹、筋痹、脈痹、肌痹和皮痹。
骨痹 骨痹因外感風寒濕邪,腎虛內虧,不能生髓養(yǎng)骨而致痹證。臨床以骨重不可舉,骨沉重酸痛為特點?!端貑?span>·痹論》云:“痹在于骨則重。”馬蒔注云:“骨重難舉,髓中酸疼,而寒冷氣至,病成骨痹。”
筋痹 因其病變部位在筋為筋痹,臨床以筋脈拘急而骨節(jié)疼痛為特點?!端貑?span>·痹論》云:“痹在于筋則屈不伸。”《素問·長刺節(jié)論》亦云:“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張志聰注云:“諸筋皆屬于節(jié),故筋攣節(jié)痛;病在筋者,屈而不伸,故不可行也。”
脈痹 因心氣不足,風寒侵襲血脈,使血脈凝滯而發(fā)為脈痹,臨床以肢體血流不暢,局部疼痛,遇寒加重為特點?!端貑?span>·痹論》云:“以夏遇此者為脈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馬蒔注曰:“心主夏,亦主脈,心氣衰,則三氣入脈,故名之曰脈痹。”
肌痹 因寒濕侵于肌肉之間,寒則脈凝,濕則阻滯氣血而發(fā)為肌痹,臨床以肌肉頑麻不仁或疼痛為特點?!端貑?span>·痹論》云:“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在于肉則不仁。”張介賓注云:“太陰者濕土之氣也,濕邪有余,故為肉痹,寒濕在脾,故為寒中。”
皮痹 因風寒濕邪乘肺,衛(wèi)表不固而侵襲皮膚,留而不去,營衛(wèi)受阻而發(fā)為皮痹,臨床以皮寒、麻木不仁為特點?!端貑?span>·痹論》云:“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在于皮則寒。”馬蒔注曰:“痹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
按臟腑分類
由五體痹久不愈發(fā)展為腎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之五臟痹。若風寒濕氣中于臟腑之俞穴,兼內有食飲傷及臟腑,形成腸痹、胞痹之六腑痹。實為臟腑功能失調之證。
腎痹 因骨痹不愈,復感于邪或寒濕內侵于腎而發(fā)為腎痹。其臨床表現(xiàn)以渾身腫脹,活動受限,甚則能坐不能行,或能俯不能仰為特點,兼有遺溺。如《素問·痹論》云:“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肝痹 因筋痹不已,重感于風寒濕三氣,內舍于肝,肝氣閉結,氣機不暢,疏泄失常,發(fā)為肝痹。臨床以夜臥多驚、口渴多飲、小便頻數(shù)、腹脹滿如懷妊之狀為特點,兼有乏力。如《素問·痹論》云:“肝痹者,夜臥多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
心痹 因脈痹不愈,重感于風寒濕邪,則內舍于心,心氣閉結,心陽不宣,發(fā)為心痹。臨床以心脈瘀滯,心悸不寧,氣喘,甚則胸痛引背為特點。如《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脾痹 因肌痹不已,重感風寒濕三氣,內舍于脾,脾氣閉結,運化失職,發(fā)為脾痹。臨床以胸膈痞滿、肌肉消瘦、嘔吐清水等為特點,兼有皮膚干勁憔悴。如《素問·痹論》云:“脾痹者,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
肺痹 因皮痹不已,重感于風寒濕三氣,內舍于肺,肺氣閉結,宣降失和,發(fā)為肺痹。臨床以喘息、呼吸不利、胸滿、氣逆而嘔等為特點。如《素問·痹論》云:“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六腑痹的分類論述并不全面,僅以腸痹、胞痹為主。腸痹因風寒濕邪侵襲大腸、小腸,發(fā)為腸痹。臨床上以數(shù)飲水而小便不利,腸鳴飧泄為特點。如《素問·痹論》云:“腸痹者,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胞痹因風寒濕邪侵于膀胱,則為胞痹。臨床上以少腹膀胱按之疼痛,小便短澀、灼熱等為特點。如《素問·痹論》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嬗諦”悖?上為清涕。”
按發(fā)病特點分類
根據癥狀特點的不同,分為眾痹、周痹。
眾痹 眾痹“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導致津液迫聚為痰,痰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產生痹證之疼痛。其疼痛在人身之上下左右呈陣發(fā)性,“左右相應”對稱,并“各在其處”說明疼痛部位較為固定,但“更發(fā)更止”,時止時休,變化不定而且較快,但并不是周身性游走。張介賓云:“各在其處,謂隨聚而發(fā)也,不能周遍上下,但或左或右,更發(fā)更休,患無定處,故曰眾痹。”
周痹 周痹病位則“在于血脈之中”,經脈痹阻不通則產生相應癥狀,其疼痛遍及全身,“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以游走性疼痛為臨床特點的一類痹證。張介賓注云:“能上能下,但隨血脈而周遍于身,故曰周痹,非若眾痹之左右移易也。”
治療
《內經》中提出“循脈之分,各有所發(fā),各隨其過”的循經、隨病、隨痛取穴的治療原則,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結合臟腑之腧穴、合穴進行針刺。
行痹,針刺治療,張介賓云:“在分肉間痛而刺之,謂隨痛所在,求其絡而繆刺之也”;方藥治療,可選用《類證治裁》防風湯。
痛痹,針刺治療,《靈樞·壽夭剛柔》提出火?n藥熨之法,提出“刺布衣者,以火?n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方藥治療,可選用《類證治裁》加減五積散。
著痹,針刺治療,《靈樞·四時氣》提出針刺足三里穴;方藥治療,可選用《類證治裁》川芎茯苓湯加黃芪、白術,或除濕蠲痹湯加蠶砂、防己、薏苡仁。
熱痹,方藥治療可根據濕與熱的程度不同,選用宣痹湯、清熱滲濕湯、加味二妙散及白虎加桂枝湯等。
筋痹,針刺治療,《靈樞·官針》提出用恢刺和關刺之法,馬蒔注曰“恢刺,以針直刺其旁,復舉其針前后,恢蕩其筋之急者,所以治筋痹也”,“關刺,直刺左右手足,盡筋之上,正關節(jié)之所在,所以取筋痹也”;方藥治療,可選《張氏醫(yī)通》羚羊角散。
肌痹,針刺治療,《靈樞·官針》提出用合谷刺法,馬蒔注云:“合谷刺,左右用針如雞足然,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方藥治療,可選除濕蠲痹湯加減。
皮痹,針刺治療,《靈樞·官針》載用毛刺法,張志聰注云:“毛刺者,邪閉于皮毛之間,浮淺取之”;方藥治療,可選黃芪建中湯合羌活勝濕湯加減。
脈痹,以“血實宜決之”為原則,可選用當歸四逆湯合活絡效靈丹之類。
骨痹,針刺治療,《靈樞·五邪》提出可選涌泉、昆侖穴,《靈樞·官針》提出用短刺和輸刺法,短刺即慢慢進針,并搖動針體使針深入至骨,上下提插,以摩擦其骨。輸刺即將針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針久;方藥治療,可選用右歸飲合腎著湯。
心痹,針刺治療可選神門、心俞或根據《靈樞·官針》提出的偶刺法治療,即當其痛所,一針刺于胸前,一針刺其背部;方藥治療,可選《證治準繩》五痹湯加遠志、茯苓、麥門冬、犀角。
肝痹,針刺治療可選太沖、曲泉穴;方藥治療,可選《類證治裁》五痹湯加棗仁、柴胡。
肺痹,針刺治療可選太淵、尺澤穴;方藥治療,可選《類證治裁》五痹湯加半夏、杏仁、麻黃、紫菀。
脾痹,針刺治療可選太白、陰陵泉穴;方藥治療,可選《類證治裁》五痹湯加厚樸、枳實、砂仁、神曲。
腎痹,針刺治療可選太溪、陰谷穴;方藥治療,可選《辨證奇聞》腎痹湯加減。
腸痹,針刺治療可選曲池、小海穴;方藥治療,可選《證治準繩》五苓散加桑皮、木通、麥門冬或吳茱萸散。
胞痹,針刺治療可選委中、束骨穴;方藥治療,可選《證治準繩》腎著湯、腎瀝湯。
眾痹,針刺治療,《靈樞·周痹》提出“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方藥治療,可選麻黃散加術湯之類。
周痹,針刺治療,《靈樞·周痹》提出“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后刺其下以脫之”;方藥治療,可選《類證治裁》蠲痹湯加桂枝、白術、狗脊、薏苡仁,或《丹溪心法》上中下痛風方。
綜上所述,治療痹證總原則為祛除風寒濕之外邪,內調逆亂的營衛(wèi)之氣。以上可供臨床參考。
(宣傳部)